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章 北宋的一天  (第2/2页)
。    “我没钱。”    赵诚摇了摇头,目测了下他不需要请工就转身走了。    “阿诚等等。”    中年人指指地上最后一筐“我腿脚不便,帮我把这筐收进来。”    奇怪,他的确腿脚不便却都收完了,唯独剩下这最后一筐?    不过这只是小事,赵诚点点头,帮他抬进去放好。    中年人又道“郭叔这里也没什么东西,给你一碗米吧。”就此拿过赵诚的口袋,弄了一碗米倒进去。    “谢谢……郭叔。”    这对眼下难关没多少用,但赵诚也比较开心。    “小心点,最近世道越来越乱了。”    郭叔似有所指的看看街对面,关上了店门。看去,街口有两个又像混混又像乞丐的人盯着赵诚。这种人在北宋有个专用名词叫泼皮。    其实前天“刚来”时就被他们盯住了,正是这两人在赵诚院外路过了下,晚上鸡就被偷了。    赵诚赶紧收回目光、尽量不看他们。    跟着后脑勺被一掌,捂着头回身看,遇到带着两差人的刘都头,又被指着鼻子“明天继续服役,千万别迟到。”    作为警察他态度超恶劣,但赵诚其实很高兴现在能遇到他,点头道,“会准时到,不给刘都头添麻烦。”    刘都头板着的脸色松了松,转身走了。    赵诚又侧眼看看,似乎因为和刘都头搭话,那两个混混暂时消失了……    郭叔给的米连一顿也没能吃饱。    赵诚又在屋里寻找了一下,最终找到一张房契。    有个想法是把这当做白条或者花呗,先弄点钱来撑一阵子。    这行为在古代有些碉堡,但对于赵诚是很实际的变通行为。否则三天内就有可能被累死饿死……    永道街街口那间“陈氏典当行”门面很是不小,暮色笼罩下来时,他们的门口挂起了灯笼。    掌柜老陈头是池州城里有名的半黑半白奸商,平日里不苟言笑,对什么都没表情。像个面瘫。    木质本色的陈旧柜台上放着一架算盘,算盘珠子经年使用已是有些发亮光,看得出来,这老家伙是个相当精于计算的狠角色。    赵诚光着一只脚走进来,放了张发黄的房契在柜台上。    老陈头漠然的看了赵诚三秒钟,又看看房契,比划了三个指头,“三十贯。”    老陈头认识赵诚。印象中他是踏实的小伙,父母留下间漏风漏雨的祖宅,赵诚花了一年时间自己慢慢修好。这几年赵诚会同时接多份短工维持生计,不论什么活计,只要有就会做。填饱肚子且有了些积蓄后,赵诚买了两只小鸡,因技术问题养死了一只,还剩一只听说刚被偷了。    这些就是老陈头对赵诚的全部了解。    “价格似乎……”赵诚实在对这些知道的太少。    老陈头就此一句话不说,继续抬起书本阅读。    “那就三十贯吧。”赵诚只得妥协。    老陈头面无表情,拍了张协议在桌子上,递过一只笔。    这东西用后世的话叫典当合同,赵诚拿起毛笔迟疑了下又放下,按了个指印。    老陈头照样面无表情,收了房契和协议后,有个膀大腰圆像是打手的大汉把几大袋铜钱扔了出来。    其中一袋砸在脚上,赵诚第一次体会到被钱砸疼的感觉。    没意料到三十贯会那么多,带着这么多钱肯定不行。这老陈头似乎有些诚信,于是赵诚又道“我不方便携带,存放在这里慢慢支取行不?”    老陈头又拍了另外一种协议在桌上,递过笔。    这用后世的话叫存户合同,不过反倒让赵诚给他保管费。    赵诚觉得这相反是好事,如果在这时代他很大方的倒给赵诚很多利息,距离本金被坑应该就不远了。    果断又按了手印,带着临时支取的一百个铜钱离开……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