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73节 (第2/3页)
赵掌柜那边说说,估计也没啥事儿。 看日后生意如何,若是不错,前头留三个人是最合适的,那就得再招一个人。 崔如英看了看没什么大事,又问:“爹,端午那天生意好吗?” 想起端午那天晚上崔大山就高兴,“好,好的不得了!羊肉包子卖得还不错,萝卜丝儿的也挺好,客人都可爱吃了,幸好卤菜做了两盆,那天晚上生意都赶得上平日两天的。” 虽说中午生意不太好,可是一个晚上钱就赚回来了,忙的人脚都冒烟。 有不要钱的卤菜,来买的人自然就多了,而且崔记包子是能带走的,过来拿着盆碗买包子拿卤菜的可不少。 还不像开业那日只买酱肉包子,别的也买。崔大山以前哪里敢想,做包子还能赚这么多的钱。不过家里做的包子是好吃,崔大山现在做生意,也懂了些,偶尔会去城南街上尝尝别人家的,那句话怎么说来着,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,干啥都能成。 崔家的味道一直都好,都是酱肉包子,街上卖的却没崔记的大,味道好,分量足。 那日酒还多打了二十斤,竟然全都卖光了,卤菜都是素菜,价钱不贵胜在味道好,还有那鸡蛋汤,一个晚上喝了三大锅,但是说实话也没用几个鸡蛋。 这些看着不要钱的东西客人喜欢,但其实花不了多少银子,还因为这些不要钱的东西,客人来买要钱的,反而让铺子赚了更多的钱。 以前崔大山还不太乐意送,现在也愿意了。 谁见了钱不高兴,一个晚上就能攒出来崔大郎的束脩,崔大山心里美滋滋的。以后四郎五郎都去读书也不怕了,家里不差钱。 虽然听外人说家里做生意不稳当,可崔大山自己知道有底气。别人问了就说不怎么赚钱,也省着邻居跟着借钱。 崔如英道:“那我看看铺子里还缺啥,好上一些新菜。” 有新菜客人就愿意来,崔大山觉得女儿在侯府见的世面多,会的东西也多,然后还帮着铺子越来越好。凡事有好处就有坏处,虽然不能在铺子帮忙,可是可以读书,吃住又都在侯府,那也挺好的。 崔如英跟着洗完了碗,然后回厢房看了看。 四郎五郎和六丫睡得正香,这些日子吃得好,都胖了,脸圆滚滚的,脸上热的出了一层红晕,六丫不常出门,很是白净,相貌有些像许娘子。 崔大郎不在家里,崔如英还不太习惯,家里兄长不在,也意味着少了个照顾自己给自己撑腰的人。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,赚钱才是大事。崔如英记挂着书院的饭堂,光想肯定不行,不会有人来崔记包子问,能不能送些包子去书院。 这种事得自己过去问。 所以崔如英想去书院看看,便出去对崔大山说:“晚上我去给大哥送饭吧,怕他去那儿吃住不习惯。” 崔大山道:“城西那边晚上不好走,你去干啥?要去也明天中午再去。” 儿子去书院,崔大山也担心,如果大晚上去那还是算了,一个丫头过去崔大山不放心。 崔如英道:“我早点去,托人转交就是,现在天长没事儿。” 知道兄长在书院却过不去,她心里痒痒得慌。 崔大山觉得有理,“也成,我多做些。” 那边人也不少,出城走个三里路就到了,也不用爬山,崔大山去过,知道什么样。 崔如英赶紧回屋写了封信,信上打听了学堂饭菜如何,书院总共有多少人。 若是能见到崔大郎就直接问,若是不成,就把信放在饭盒里。 明儿中午再去一趟,就知道是什么样了。 这些话崔如英没告诉崔大山,书上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,八字没一撇的事还是不必说了。 万一告诉了,崔大山说一些弄这个作什么的话,听了还让人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