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百一十三章 通天路! (第2/3页)
都被两件事情,吸引住了。 其中一件,是朝廷下诏,在中秋前举行廷推,定下来年第三人内阁大臣的名单; 这事儿万众瞩目,不仅南京城的老百姓一个个做起了‘组织部长’,就连来京参加本届科考的举人们也对此兴致勃勃。 要知道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官员啊。 按照陈汉的制度,考中了秀才就要进来做公员。他们都已经是举人了,很多人在官场都已经混了六七**十年了。 《中原日报》早在十几年前,就发表过陈汉官场的游戏规则,以第一科进士的‘成材’比率来宣扬‘进士’的高官低能论,、降低新科进士的品阶,师从唐时故旧,让进士打小官做起。步步高升,如此方能‘宰相起于州部’。 这叫‘重点注重基层的磨砺和实践锻炼’,又叫‘人才是从基层培养的。’ 这些年里进士的含金量是一点点的在下降。 授官还是七品,但陈汉的七品能跟明清时候的七品相比吗?这个七品距离县老爷的五品还差的远呢。而且参加进士科考的生源举人们,都早进入了官场,一些能力出众的人都已经做到知县老爷,甚至是越过了这道坎了。 进士除了名头的吸引力来,实际价值已经大大打了个折扣。 宋明清时期,朝廷以科举取士为官员的主要来源,于是座师、同科、同年、同窗、同乡等等关系在官场上编织出了好一张大网。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。陈汉的官比起以‘冗官’而出名的北宋怕都要多出很多。科举虽然年复一年的为陈汉输送着大批的官员、公员,同科、同年、同窗、同乡等等关系虽然依旧存在,他们上头却没有了‘座师’这一层关系。 而且秀才、举人任职都是在当地,就近选择。他们彼此之间或许有情谊关系,但也面临着竞争关系。 有的人很快举起,飞黄腾达;有的人却常年徘徊不前,已经难望项背。 如今前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,还是有不少人是奔着七品官而来的,因为他们的职务距离七品官都有那么一段距离。而这样的人,就算考上了进士,做上了七品官,将来又能有多大的前途呢? 陈汉没有了翰林院,但‘翰林院、庶吉士’这一传统却以另外的形式保留着。科举靠前的一批进士,会被选入中央政治学院进修,这也算是加了一层buff了。 本届科考跟往年没有什么区别,考中的进士绝大部分还是要从地方小官做起,能进入中央政治学院,能留在京城各部委的人,总是少数的。 但,这次录取的规模,将空前的庞大。 根据小道消息,这次科考,皇帝要录取各科千人以上的官员。以用来充实南洋、南明州、北美之地。 一个很明显的预兆就是,前不久,内阁下来命令,免了各地‘支边’指标。这所谓的‘支边’,就是到千里、万里之外的新扩之土去当官。 但后者总是要有人的是不是? 什么人去呢? 很显然,那就是这一科的进士。 所以说,承天十年的科举,有不少人如见蛇蝎,唯恐避之不及;也有不少人如看到了天堂,趋之若鹜。 前者是冲着‘进士’带来的新起点而来的,他们当中可没几个人愿意去几千里、万里之外的荒蛮野地去当官。 可这对于很多求之而不得的人来说,对于那些没什么根基,也没什么背景,更无靠山的凡人们来说,对于那些徘徊不前,久不得志的人来说。只要能到七品,做个乡镇头首,就不错了。 五品、从五品是正县,六品、从六品是副县,以及财政、公安和司法这三个关键部门的一把手,那么七品就是乡镇的一把手了。 能当个乡长、镇长有什么不好?战争都已经结束了,有什么可怕的? 万里之外怎么了? 过去当官不也要有个回避制的么?就算现在,爬倒正县的时候,那也要外调,出不出省不一定,出府却是一定的。而爬到了六品,那就一定要出县。 都是离开家乡,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